
4月10日上午,我校“锚定一流目标 推进晋位升级”办学思想学习讨论第二场专题讲座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五次集体学习(扩大)会在新城、金川两校区同步举行。全体在校校领导,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参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教授受邀以“识势求变 融合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题作专题辅导。从“新征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科技革命要求重塑高等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格局”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大势、态势和形势。结合实践案例,详细讲解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等高校教育教学核心问题。对我校推进“招—培—就”联动、“教—科—产”融合的本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以及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对进一步深化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围绕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教师开展热议
王文华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听完施大宁教授“识势求变 融合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行业需求的快速迭代,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变革,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下一步,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将立足学校发展实际,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学科评估、博士点申报、学科群建设为着力点,一体化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在博士点布局上“增量扩容”,在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在学科群建设上“培优强特”,为争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于立群 招生就业处处长
聆听施大宁教授“识势求变 融合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专题讲座,收获颇丰。招生就业工作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关键,使命在肩,责任重大。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如下:一是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以就业质量牵引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建立适应自治区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深入推进“六个工程”,进一步加大工科专业招生占比,特别是在能源、冶金、化工、机械等自治区支柱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比例。三是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改革,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拓宽“卓越工程师创新实验班”的专业覆盖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下一步,招生就业处通过“六个行动”精准施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为学校晋位升级、争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贡献。
吕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施大宁教授从国家定位的高等教育认识的角度导入,以科技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塑需求为视角,结合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建设案例从实际操作层面进行了精彩讲解,对我校锚定一流目标、推进晋位升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指导意义。立足材料学院,特别是推进材料学科晋位升级,发挥材料学科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输送、科技服务职能等过程中,一是要做的是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业学院和微专业建设,引企入教,共建校企融合课程,打通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用的阻隔;二是要整合团队、聚焦前沿,重视科研成果的储备与转化,做企业需要的真研究,以区域新材料、有色金属、能源材料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接下来,学院将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年度重点任务,在人才培养、专业升级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贡献“材料力量”。
郝晓燕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施大宁教授从办好中国特色的高校谈起,分享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学科交叉复合的航空航天特色工科专业建设经验,明确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个性发展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强调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牵引,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教材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剧本,技术是教育生态的关键突破。
今天的讲座为推进学院晋位升级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可行的落脚点。学院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使命,以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国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培养扎根北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
徐睿琛 教务处副处长
党的二十大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自治区聚焦聚力“两件大事”,推动经济发展“闯新路、进中游”,为高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要按照“需求导向、突出优势、面向未来、动态调整”的原则,强化“招生-培养-就业”协同联动,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全力打造能源学科专业特色、教科产融合育人特色,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建成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本科专业群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字、图片: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