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中共党员,内蒙古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访问学者,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成员,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获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及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编制标准指南4项。
组建团队致力生态环境保护 将科研成果写在家乡大地上
201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刘建国毅然回到家乡,到内蒙古工业大学任教。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打造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团队。团队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发展重大科技需求,紧扣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战略定位,构建了围绕村镇环境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体系,践行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提供智力支撑。
团队创建初期,刘建国就明确了团队发展定位:立足内蒙古、扎根内蒙古、服务内蒙古。近年来,他积极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和水平,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十三五”以来,通过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刘建国主持编制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规划、“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30余项,为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京能集团、伊泰集团、伊东集团等大型国有及地方支柱企业提供绿色矿山建设等服务10余项,协助政府及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约2.5亿元,获各级政府和企业高度信任。同时,与1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13项,企业配套研发经费超亿元,为企业解决重大科技问题10余项。受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等委托完成多个调研报告,编制多项地方标准。团队研发的农村污水处理、生态型旱厕、生活垃圾处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及装备在自治区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关键技术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针对农村牧区村镇污水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普遍偏低,污废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且手段单一等问题,刘建国通过创新关键技术、创制新产品、建立生产线,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设施能耗掣肘与运维困难等技术难题。
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之一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刘建国团队创新打造了一种亚低温条件下资源化奶牛粪便制备牛床垫料的方法专利体系,提高了牧场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成本累计约500万元/家,获得牧场广泛认可,不仅加强了养殖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引领了奶牛养殖业的粪污处理技术变革。
不忘育人初心 以实践促教学
刘建国常说:“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还应该回归到实践上。”为提升育人实效,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内容,刘建国依托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打造了1200平米的科技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及科技小院,将《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微生物技术》课程延伸到农村一线。通过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运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实际工程应用环境中完成知识体系串联。基地创建至今,累计培养研究生20余人,实施本科生课程实践100余人次,服务地方开展科普10余次。
为进一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刘建国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围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畜禽散养污染等主题组建“乡村振兴促进团”,从确立项目、设计问卷到实地调研、问卷整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全过程指导同学们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指导300余名内工大学子,持续投入经费18万元,实践足迹覆盖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宁夏、新疆等地区23个地级市365个行政村,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调研报告》等成果3份。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刘建国经常用这句话勉励团队。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积极推动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发扬蒙古马精神,致力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传承内工大人的担当和情怀。
文字、图片: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