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学术讲座】

来源:新闻网  


西藏地区水能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讲座题目:西藏地区水能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00-15:1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介绍西藏地区水电资源开发概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与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主讲人及简介:

王培清,西藏农牧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硕士生导师,水利工程学科带头人,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出版专著1部。曾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3年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西藏自治区“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专项嘉奖。


基于改进形状上下文的滞回曲线相似性评价与应用

讲座题目:基于改进形状上下文的滞回曲线相似性评价与应用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15-15:3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针对结构非线性分析中数值模拟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度评价时,传统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局限,难以全面反映曲线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形状上下文算法的滞回环相似度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简化了传统形状上下文算法的信息表示方式,通过建立单圈滞回环形状相似度算法,并引入基于投影长度比的向量相似度算法,实现了对滞回曲线整体形状特征的量化评估。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首先采用Bouc-Wen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运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证实相似度指标与峰值力、位移、刚度等误差参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为结构非线性性能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

主讲人及简介:

陈再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土木工程结构与防灾实验室主任,曾任哈工大(威海)研究生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海工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理事;全国砌体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2026)。2016-2017在美国UIUC做访问学者1年。EER、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等期刊青年编委,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项目,主编CECS标准2部、省标1部,参编省标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著作2本,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基于原真性的聚落遗址数字复原探索

讲座题目:基于原真性的聚落遗址数字复原探索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30-15:4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通过深入梳理数字孪生在建筑遗址中的应用,提出建筑遗址保护领域的数字孪生构架,进而基于考古遗址建筑遗迹相对于历史建筑的特殊性,构建适用于考古遗址建筑遗迹复原的数字孪生路径。引入力学建模与数值模拟,尝试构建“考古实证类型推演力学验算”的论证体系,从量化角度对依靠类型学设计的古建筑复原方案进行科学验证,使得做出的建筑复原方案更加科学可靠。关联考古遗址环境复原的多学科研究,以构建遗址HBIM和HGIS的空间数据库,并为后续遗址空间的活化利用提供数字基础。

主讲人及简介:

卢漫,博士,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景观所所长。主要从事水景观规划及生态修复、建筑设计及土木建筑、水利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水利部文协理事、中国民族建筑学会建筑迁移保护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水利风景区协会理事、南京市幸福河湖评审专家、南京明城墙申遗项目特邀专家。


磷石膏-玄武岩纤维固化砂黄土边坡的抗冲蚀特性研究

讲座题目:磷石膏-玄武岩纤维固化砂黄土边坡的抗冲蚀特性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45-16: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磷石膏玄武岩纤维固化砂黄土边坡的抗冲蚀特性相关研究

主讲人及简介:

杨秀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会员,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土力学基础理论及特殊土工程性质、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山岭隧道场地地震动传播理论研究

讲座题目:山岭隧道场地地震动传播理论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6:30-16:4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我国西部地区山岭险峻,新建隧道工程面临严峻的震害威胁。然而,现有隧道抗震设计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多采用平坦场地模型,没有考虑山岭隧道耦合场地的地震放大效应,导致隧道地震响应预测结果失真。因此,针对此问题开展山岭隧道场地的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及散射规律的研究,旨在探明山岭隧道场地放大效应对地面运动和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机制;提出山岭隧道耦合场地放大效应的地震动时程模拟方法,为山岭隧道的科学抗震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主讲人及简介:

陈欣,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江苏省科技副总,昆山地下空间研究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973课题、欧洲地震工程基础设施联盟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现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建华工程奖1项,担任SCI期刊《sustainability》客座主编。


生物诱导矿化碳酸钙分布调控机制研究

讲座题目:生物诱导矿化碳酸钙分布调控机制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16:45-17: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基于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岩土工程技术被广泛关注。诱导产生的生物矿物分布对改良土壤效果具有关键影响。 调控碳酸钙分布可以通过降低反应速率、改善酶的分布调控反应发生的范围以及通过引入其他能影响碳酸钙部分的生物产物,如生物气泡等影响碳酸钙分布。本研究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上述三种角度探讨了调控碳酸钙的机理。通过液相环境实验,系统研究了生物诱导钙沉淀反应全过程的影响,获取了不同条件下的整体反应速率参数。基于一维传输反应模型对生物矿物的形成与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土柱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进而讨论了生物气泡、反应速率等途径产生的作用机制,为指导生物诱导碳酸钙均匀沉淀提供理论。

主讲人及简介:

高云起入选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家库专家,保定市青年智库专家,全国低碳胶凝材料与低碳混凝土技术联盟委员,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


面向科学一致性的概率物理信息引导机器学习滑坡易发性评估与应用

讲座题目:面向科学一致性的概率物理信息引导机器学习滑坡易发性评估与应用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7:15-17:3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4报告厅

报告内容:

滑坡易发性制图(LSM)是开展区域尺度潜在滑坡预测的重要工具。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虽广泛应用,但因缺乏物理机制约束,常在地质复杂或数据稀缺区域表现出泛化能力差、预测不一致等问题。为提升模型科学性与可信度,本文引入简化瞬态入渗模型(PRL-STIM)与一阶可靠度法(FORM),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与失效概率,构建具备科学一致性的概率物理信息引导机器学习(PIML)框架。以2013年甘肃娘娘坝滑坡事件为例,通过空间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表明,PIML模型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在提升跨区域预测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模型解释性,强调了融合物理机制与数据驱动方法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估的必要性。

主讲人及简介:

崔红志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风险分析、滑坡灾害预测预警、边坡工程等科学研究工作。2024年博士毕业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UPC)和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师从国家级青年人才姬建教授,在权威期刊JRMGE、Landslides、COGE等发表论文19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3篇,受邀担任EG、JGGE、COGE等十余种SCI期刊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的独立审稿人,同时还受邀担任《Geohazard Mechanics》及《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青年编委。


高含水率废弃泥浆绿色高效改性生态土的植生力学抗冲刷性能研究

讲座题目:高含水率废弃泥浆绿色高效改性生态土的植生力学抗冲刷性能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00-15:1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提出了一种利用SAP-生物炭-草壳灰直接改性高含水率淤泥成为种植土的新方法,探索了SAP和生物炭掺量对种植土物理性状、植生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综合疏松指数SLI表征土体改良后物理性状的定量影响,发现了SLI与植生性能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可以采用SLI作为初步预测改性土植生性能的指标。最后探索了采用固化剂与改良剂联合使用将高含水率淤泥改性成为边坡覆盖层的双层结构,探索了不同坡度、降雨强度、植生时间对抗冲刷能力的影响规律,理清了土体强度对植生性能和抗冲刷能力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最优的改性土强度区间,对后续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主讲人及简介:

卞夏,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ACUUS-EUUS青年科学家奖”、第五届“谷德振青年奖”。主要从事城市地下多种资源协同开发、环境岩土工程、绿色智慧地下空间开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欧盟玛丽居里基金GREAT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ESI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4篇。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兼职副秘书长、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青年工作委员会亚洲区副秘书长。


砂土水动力侵蚀机理与试验研究

讲座题目:砂土水动力侵蚀机理与试验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15-15:3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砂土水动力侵蚀机理与试验研究

主讲人及简介:

陈亮,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组部、教育部第十批援藏干部,西藏农牧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微生物诱导减饱和及碳酸钙沉积MIDP的土体抗液化机理研究

讲座题目:微生物诱导减饱和及碳酸钙沉积MIDP的土体抗液化机理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30-15:4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微生物诱导减饱和及碳酸钙(MIDP)可通过一个反应向土体中引入生物气泡和碳酸钙两种物质,产生的气泡能降低土体的饱和度,进而减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展,提高饱和土体在动荷载下的强度,提高土体的抗液化性能;产生的碳酸钙可以起到胶结土体颗粒的作用,进而提高土体的静力学强度,MIDP的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为提高土体的抗液化性能贡献力量。MIDP的处理程度可以通过投入反应底物的数量并考虑同化和异化过程进行控制。相比压密,固化等抗液化常用手段,MIDP提高土体抗液化性能的效率高,花费少,且对于已有建筑物下地基抗液化处理具有一定优势。

主讲人及简介:

王丽亚,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河海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联合培养博士,培养期间在全美最大的生物岩土和仿生中心(CBBG)做微生物诱导岩土技术的研究,Biogetechnics青年编委,主要从事于环境岩土工程特别是微生物(酶)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SICP)、微生物诱导减饱和及碳酸钙(MIDP)和生物仿生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


运营状态下支撑式加筋挡墙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讲座题目:运营状态下支撑式加筋挡墙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5:45-16: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设计规范通常规定筋材长度须达到墙高的70%,然而,受地形或既有工程的影响,存在筋材的铺设长度无法达到该要求的情况。本研究针对这一工程问题以及有关的学术争议,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开展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支撑式加筋墙在工作运营状态下的变形特性,解释了有关学术争议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设计优化建议。

主讲人及简介:

杨尚川,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边坡工程、加筋土结构稳定性分析及设计方法等,目前担任国际土工合成物学会会刊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中国科学院大类1区)副主编,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在岩土工程国际主流期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5篇。


建筑增材制造与无人机相结合

讲座题目:建筑增材制造与无人机相结合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6:45-17: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本研究针对传统建筑现场3D打印的固有局限性,特别是有限的工作环境和设备限制带来的挑战。为克服这些障碍,本研究引入了一种新型建筑增材制造工艺,利用无人机实现复杂几何结构的非现场3D打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能够自主3D打印和实时结构评估的基于无人机的设备。 从而提高施工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该方法涉及无人机增材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集成,包括针对空中沉积优化的胶凝材料。实验测试侧重于评估印刷适用性、结构完整性和材料性能。

主讲人及简介:

张宇,东南大学博士,从事 3D 打印混凝土机制砂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自主设计并开发出大型 3D 打印混凝土装备系统,成功研制出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高触变 3D 打印混凝土“油墨”材料,研究成果进行了工程示范应用构建了基于机制骨料特性的高性能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制出石粉/粘土敏感性低、分散性大、适应性强的新型外加剂,开发具有降阻效应的新型多元复合矿物接合料,成功制备出流动性好、强度高的机制骨料混凝土。


磷石膏生活污泥改良海相盐渍土试验研究

讲座题目:磷石膏生活污泥改良海相盐渍土试验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4 17:00-17:1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报告内容:

本报告内容为依据盆栽试验探究磷石膏(PG)与生活污泥(SSS)联合改良海相盐渍土的协同效应与优化配比。试验分别添加1–11%磷石膏与5–30%生活污泥,设置6组处理(T1-T6),以玉米为指示作物,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容重、pH、EC)、养分含量(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钾)及玉米生理指标(发芽率、株高、生物量等)。为盐渍土改良与固废资源化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主讲人及简介:

齐永正,工学博士,博士后,硕导,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主任,江苏省双创人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海洋学会海洋土木工程技术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防水专委会委员,镇江工程师学会理事。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功能可恢复钢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讲座题目:功能可恢复钢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5 10:40-11: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报告内容:

本研究针对传统抗震结构在中大震后残余变形大、功能恢复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损伤控制+震损可替换技术"的可恢复结构体系。构建了新型震损功能可恢复摇摆柱(ERR柱)构造,开发多种形式阻尼器并进行形状优化及性能试验,建立骨架曲线与恢复力模型。通过拟静力加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柱脚、梁端构件的可恢复能力及滞回耗能特性,明确柱脚、梁端屈服顺序对整体框架性能的关键影响。进而提出系统的"恢复性"抗震设计流程,并在六层钢框架原型结构上实施设计验证。

主讲人及简介:

刘阳,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挂职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大学,任党委委员、副校长。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韧性结构、村镇防灾等方向研究。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并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等多项科研奖励。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高性能自复位记忆金属耗能阻尼装置研发及抗震性能研究

讲座题目:高性能自复位记忆金属耗能阻尼装置研发及抗震性能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15 11:00-11: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报告内容:

报告主要介绍研制的新型高性能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开展了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研制开发了多种基于SMA的自复位高耗能装置,适用不同结构功能需求。通过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新型阻尼装置的承载、耗能和自复位能力。研究表明,新型阻尼装置可有效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和震后残余变形,极大提高了结构震后功能快速恢复能力。

主讲人及简介:

钱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土木学科特聘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全国宝钢优秀教师、中原领军人才,河南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要从事高性能结构与防震减灾、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结构健康监测与智慧运维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及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收录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批发明专利20余件。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最佳会议论文奖、河南省青年科技奖,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土木工程学院

科研处

2025年8月13日


2025年08月13日 1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