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霖讲堂第二百六十七讲】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讲座题目: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9:00-9: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叶继红,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大跨空间结构、轻钢结构的抗火、抗震、抗风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主编省级工程建设标准1部;在国内外土木类期刊ASCE、JCSR、力学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成果获中国钢协科学技术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兼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建筑结构学报编委、江苏省地震工程学会主任委员等。
报告内容:
针对空间网壳这种特殊大型复杂结构,从性能设计角度提出了网壳结构的双参数损伤模型;从韧性设计角度提出了网壳结构的多参数韧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以便定量得到结构在某地震强度下发生不同抗震韧性(性态)等级的概率,便于工程师全面、定量地评估网壳的抗震韧性与性能。
【植霖讲堂第二百六十八讲】城市自然与道路生态:分栖、弥合、互馈与交融
讲座题目:城市自然与道路生态:分栖、弥合、互馈与交融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9:20-9:4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裴建中,男,长安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道路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在现代城市生态道路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进展。
报告内容:
城市承载着全球约60%的人口和90%以上的经济生产,其中人为构建的城市道路作为特殊地表覆盖类型,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物质循环与生态互馈的重要圈层。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建设失序”造成的城市“环境失控”与“生态失调”等问题,构建基于城市自然理念的道路生态化设计方法为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破解之“道”。
【植霖讲堂第二百六十九讲】高山峡谷近场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
讲座题目:高山峡谷近场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9:40-10: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高玉峰,河海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排名1、排名2)、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2)。
报告内容:
有关高山峡谷近场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相关探索与实践。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讲】面向极端环境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建造
从海洋到月球
讲座题目:面向极端环境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建造-从海洋到月球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0:00-10: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华建民,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现代施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建造教学与科研工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主持起草、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多部,以多种方式参加土木工程技术工作。
报告内容:
聚焦海洋与月球极端环境下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及建造技术。针对海洋高腐蚀环境、资源原位利用等问题,系统探索了双金属复合钢筋、海水海砂珊瑚骨料混凝土等材料的力学、耐久性能,评估了其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后的性能演化规律,探讨了在海洋工程中的适用性。针对月面极端环境,分析月壤等原位资源特性,研究注浆烧结、3D 打印等成型技术,探索月面基地建造方案。研究为极端环境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材料与技术路径支撑。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一讲】腐蚀疲劳环境下的海洋工程结构抗灾性能评估
讲座题目:腐蚀疲劳环境下的海洋工程结构抗灾性能评估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0:20-10:4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李钢,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工程结构环境效应与多灾害协同防控等。主持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20篇。
报告内容:
为响应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战略需求,本报告聚焦固定式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环境因素和多灾害作用下的全寿命安全评估问题。针对腐蚀–疲劳耦合作用引起的性能退化与失效模式演化难以精准识别的问题,提出了材料层面的耦合损伤建模与结构失效模式高效判别方法,并构建时序多指标模型与多灾害风险计算方法,为复杂服役环境下海洋工程结构的全寿命抗灾评估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二讲】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优化设计与评价
讲座题目: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优化设计与评价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1:00-11: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徐龙河,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工程结构与系统抗震减震与韧性提升领域的研究,系统开展了高性能自复位结构体系及抗震性能、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高层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兼任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等期刊编委等。
报告内容:
提出了适用于自复位结构的多目标、多参数、低成本的优化设计方法,建立建筑群地震响应分析平台能够实现城市大尺度建筑群地震破坏分析,揭示了建筑群地震响应的衰减特征。提出了建筑群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自复位结构可显著提高建筑群韧性并降低震后经济损失。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三讲】风机叶片可持续服役与资源循环利用:
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讲座题目:风机叶片可持续服役与资源循环利用: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1:20-11:4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周英武,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与国家优青获得者(2016),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多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 榜单。担任建筑材料Top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编辑(editor)。任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材料结构和实验室联合会(RILEM)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低碳混凝土与结构耐久性提升及保障研究。主持国家级重点等项目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65篇;授权47件发明专利(含国际专利5件)。参编国家标准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报告内容:
风机叶片可持续服役与资源循环利用: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相关研究。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四讲】内陆火/核电厂重大涉能基础设施抗风
性能研究与实践
讲座题目:内陆火/核电厂重大涉能基础设施抗风性能研究与实践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1:40-12: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同济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桥梁和结构风工程研究,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工程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主持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项目及60余项重大工程抗风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著90余项,主编专著和教材共6部,主/参编指南和标准共2部;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报告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风灾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工业化持续推进的火/核电厂风敏感结构深受灾害气候的威胁。为此,针对我国北方内陆火/核电厂冷却塔群抗风性能开展系统研究工作,涉及致灾强风追风实测、群塔组合气动力干扰、特异风气动荷载分布、结构弹塑性气动失稳效应、结构设计优化等环节,自主研发了冷却塔结构设计软件平台,并提出系列抗风优化与减载控制方法,为我国建设世界级规模冷却塔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五讲】光纤传感元件设计与工程应用
讲座题目:光纤传感元件设计与工程应用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2:00-12: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孙丽,沈阳建筑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澳大利亚教育部研究学者奋进奖获得者,辽宁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学术头雁、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辽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主持科研项目4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授权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9项(主持3项)。
报告内容:
介绍光纤传感元件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思路,以及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六讲】光热发电站定日镜风致振动反射效率损失研究
讲座题目:光热发电站定日镜风致振动反射效率损失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5日 9:00-9: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邢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兼任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筑运维智慧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担任核心期刊《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编委。
报告内容:
定日镜是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核心,其结构稳定性和聚光精度对电站的运行效率影响显著。然而,光热电站多位于风沙频发、风场波动的沙戈荒地区,在风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剧烈振动和结构变形,从而引发聚光偏移及跟踪误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光热系统的运行安全。本研究通过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结合PIV技术揭示结构风荷载作用机制,提出气动风荷载预测方法,基于随机抽样光线建立风致振动聚光效率模型,量化风致振动对聚光效率的影响。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七讲】高频双台阵地震模拟试验平台建设及应用展望
讲座题目:高频双台阵地震模拟试验平台建设及应用展望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5日上午9:20-9:4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张宁,教授,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安徽省岩土工程智能建造与灾变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内容:
安徽建筑大学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设备更新国债项目,投资1.8亿元建设高频双台阵地震模拟试验平台,本报告拟简要汇报振动台建设情况及应用展望。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八讲】新一代公路交通系统范式变革与技术特征
讲座题目:新一代公路交通系统范式变革与技术特征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5日 9:40-10:0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张久鹏,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党委书记、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道路与机场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政府间专项子任务,NSFC面上、联合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10余项,以及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等荣誉。
报告内容:
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迈入“后基建”时代。新一代公路交通系统将重塑能源、信息与物质流动,向材料低碳化、结构智能化、感知泛在化、决策孪生化、能源自洽化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下,能源流动更低碳循环,信息流动更即时高效,物质流动更精准集约,让公路交通真正成为支撑“双碳”目标、赋能城乡发展的智慧动脉。
【植霖讲堂第二百七十九讲】冻融循环作用下生物聚合物改性土的多尺度强度特性研究
讲座题目:冻融循环作用下生物聚合物改性土的多尺度强度特性研究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5日 10:00-10:20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一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倪钧钧,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岩土工程、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100篇,参编英文专著2部。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未来之星奖、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加拿大土木工程师学会&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最佳论文奖等,现为国际英文期刊Biogeotechnics(生物岩土)副主编,多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分会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岸安全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分会副秘书长等。报告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而引发土体工程性能退化。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环境友好型生物聚合物已被考虑用于土体加固。本研究探究了生物聚合物改良对冻融循环条件下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考虑多种含水率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素土和生物聚合物改良土进行了直剪试验;利用微观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生物聚合物对微观结构演化、剪切带形成及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证明,生物聚合物能有效增强季节性冻土区土体的强度和耐久性。
【植霖讲堂第二百八十讲】冻土力学测试技术与热力学本构理论
讲座题目:冻土力学测试技术与热力学本构理论
讲座时间:2025年8月14日 16:30-16:45
讲座地点:明德楼第205报告厅
主讲人及简介:
内蒙古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寒区工程安全与生态健康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冻土力学与寒区工程、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力学与热学问题等研究。兼任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极地岩土工程专委会常务委员、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委会委员、岩土体多场耦合专委会委员、内蒙古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应用数学和力学》等7个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和省级科技项目等21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转让专利2项,参编地标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1项。
报告内容:
冻土力学测试技术是认识冻土力学行为、揭示其变形破坏机制最直接的途径,冻土本构理论是描述冻土力学行为和开展冻土工程设计的重要工具。本报告基于冻土常规三轴实验数据,提出了冻土弹性模量的合理取值方法、冻土冰胶结力的测算方法,揭示了不同硬化参量下的冻土硬化规律,定量揭示了含盐量增大后冻土强度增大的机制;提出了加载方式不改变冻土性质的循环加卸载实验方法,发现了冻土的卸载体胀、损伤演化等特征;提出了可与常规三轴实验数据相统一的冻土直线应力路径加载速率确定方法,揭示了冻土变形的应力路径依赖性;提出了冻土热耗散能测算方法,量化了冻土变形过程中的热耗散;完善了热力学本构理论,提出了系统的热力学本构模型构建方法。
土木工程学院
科研处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