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文
汪建文,中共党员,现任教育部能动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中国工程教育能动类专业认证专家、全国新能源专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动力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太阳能学报》和《热科学技术》编委。曾任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首任主任,日本三重大学教授,国际能源署(IEA)Task 27中国组组长。
汪建文在国内外最早搭建了风力机风轮流场方面的低频和高频PIV、热线和热膜测试、激光雷达风场测速、噪声分布及声源识别、应力及振动、发电机温度场和磁场及流场耦合等实验平台十几个,并从简单静态和均匀流实验向着复杂非均匀流和旋转动态的多参数同步耦合测试研究迈进,开创了本实验研究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勤奋学习 完善自我
1977年,汪建文被内蒙古工学院内燃机专业录取。在数学老师杨雷、机械设计汪萍和侯慕英、材料力学谢满若等一批优秀老师的倾心指导下,汪建文如饥似渴投入专业学习,经过不断努力,各科学习成绩优秀,为后来的实践之路奠定了基础。毕业后的汪建文被分配到内蒙古动力机厂。在六年的工作时间里,他不辞辛苦,扎根基层,跟着工厂师傅们加班加点工作,反复琢磨和钻研,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从学习中加强实践。其间,汪建文继续加强业务学习,1982年进入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举办的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学习,系统地扩展、补充了现代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考试成绩优良,取得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学识水平资格证书。1984年9月考入由机械工业部组织的浙江大学叶轮机械空气动力学研究班,1987年考入浙江大学流体力学研究生班。这些都为汪建文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中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了基础。2000年,已被评为教授的汪建文还坚持到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在吴克启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立足本职 潜心育人
1987年9月,汪建文正式调入内蒙古工学院工作。汪建文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站稳讲台外,还要只争朝夕、带头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常对青年教师说:“科研与教学不矛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科研项目就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活干多了就会有信心承接科研项目了。”从金霉素饲料添加剂膏状物的干燥到列车整备库的动态加热通风计算,从火电厂一次风机降噪声到罗茨气化鼓风机出气箱噪声治理,他用实践验证了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会反哺教学,使科研认知能力能够及时融入教学,课堂教学才能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1989年,汪建文承担了客车余热采暖风机研制的横向课题,得到第一笔科研基金。他与两个同事一起设计、制造了专门供客车余热采暖的Q5-46-11№2离心风机,同时还搭起了GB1236-85风管式风机性能实验装置,为首次开创的《泵与风机》课程奠定了基础。1992年,汪建文申请的“加速系数对小型离心风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立项支持,以此为契机搭起了AMCA210-74风室型出口式风机性能实验装置的风机性能实验装置,开发了《风机性能换算系统》的计算机软件,获批风机及实验装置“MA”质检报告,他总结出的“风机性能实验装置的研制与技术基础课程的有机结合”,在2000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深耕科研 不懈探索
2001年,汪建文开始进行风力机的流固耦合及控制研究,并组建形成了一支以试验测试为主、数值仿真为辅的原创性风力机基础研究团队。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创建了风洞实验室,搭建了动静态风轮流场低频和高频PIV、热线和热膜测试、激光雷达测风、气动特性及结构动力学特性、发电机流场与温度场多场耦合等十几个实验平台,开创了现代风力机测试、实验研究新技术。团队主持承担了面上、地区等各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项,博士点基金、内蒙古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他参与IEA(国际能源署)Task27项目并任国内组组长,为IEC 61400-2国际标准的修订、国家能源署(IEA)3个国际指南制定、5个国际案例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我国参加国际能源署风能技术合作研究项目(IEA Wind TCP)赢得了荣誉!
汪建文围绕风力机气动基础领域一干就是二十年,在国内外逐渐有了较大影响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一等奖,获得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三等奖。他为我校能动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新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授予汪建文“栉风沐雨三十年”荣誉时颁奖词讲到的:“您与中国风电结缘数十载,亲历创新艰辛,成就辉煌巨变,用您的坚守与才智为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